沧州日报记者 杨金丽
在肃宁县苗街上,有家不起眼的香油坊,空气中常年弥漫着芝麻的浓香。穿过作坊,推开里面一扇斑驳的老门,仿佛踏入另一重天地——一个刀枪林立的武馆赫然在目。65岁的苗晓兰快步迎出。她身姿挺拔,举手投足间透着一派侠气与从容。
武馆是家,家也是武馆。这座二层小楼,一层是习武练功之地,二层是全家起居之所。香油坊的营生由苗晓兰的丈夫操持,苗晓兰只认两件事:下地种田,上场练武。这个家庭武馆,是她两个儿子翻盖房屋时特意送给她的礼物。儿子们说得质朴而情深:“咱妈练了一辈子武,不容易。咱们宁可多花点钱,也得让妈妈有个风吹不着、雨淋不着的地方练武。”
武馆一角,被苗晓兰布置成了会客厅。正面悬挂着书法家赠送的墨宝,一侧的兵器架上,刀枪剑戟静默无言,泛着冷冽的光。她坐在茶台后面沏茶,面前是一盆水培绿萝,简朴中透着勃勃生机。茶香弥漫间,一段关于戳脚、坚守、求索以及生命韧性的故事,在这普通又不寻常的空间里悄然铺展。
从小学武,三十多岁“遇见”戳脚
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九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(以下简称全国“武乡比赛”)中,65岁的苗晓兰以刚柔并济的戳脚功夫和鸳鸯剑法蝉联老年组拳术、器械两个“第一”。
苗晓兰驰骋这一赛场已经21年了。她还记得2004年第一次参赛时,表演完武术,一位评委惊讶地问她练的是什么。她回答是戳脚。评委茫然地问戳脚的戳字怎么写……
那是戳脚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级武术赛场上。之后,在苗晓兰的努力下,这个曾长时间隐匿于乡野的拳种,终于迎来了发展中的高光时刻。苗晓兰学习戳脚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91年,而她学武的时间则更早。
10岁时,她拜入老中医刘光传门下,学习翻子拳,寒暑不辍整整6年,直到老师离世。
1976年,16岁的她进入沧州地区业余武术学校,师从名师时中秀、齐保卫,系统学习竞技武术。两年后毕业,她本想考大学,却因两分之差,无奈回乡成了农民,进而结婚生子。平凡的日子里,武术是她精神上的慰藉。
1991年,肃宁创办业余体校,设立武术班,苗晓兰担任竞技武术老师。工作间隙,她向教授戳脚的尹炳武老师求教,从此与这门古老的拳术结下不解之缘。
1994年,俄罗斯武术爱好者来肃宁学习戳脚。尹炳武请来师兄、蠡县戳脚第五代传人刘清波。苗晓兰在教授外宾单双剑、螳螂拳的同时,也抓住机会向刘清波深入学习戳脚。外宾走后,苗晓兰拜刘清波为师,开始了漫长的习武之路。
那一年,苗晓兰34岁,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家里还有干不完的农活儿。
多年求索,叩开武学大门
戳脚初名枝子门,拳械俱全,源起于天理教首领、反清义士冯克善。反清失败后,冯克善被囚献县。出狱后,他在蠡县一带隐姓埋名,秘传此技。戳脚也因此深藏民间,绵延至今。戳脚风格刚猛暴烈,以腿法见长,历来被认为更适合男性演练,鲜有女性涉足。
苗晓兰不信这个“邪”。蠡县与苗街相距20公里。从最初的自行车、摩托车到后来的汽车,30多年时光,她风尘仆仆,不知往返了多少趟。
戳脚在传承中浸透的辛酸与传奇,深深打动了苗晓兰。她深知武德与师道比技艺更可贵,秉承“没有保守的老师,只有真诚不够的弟子”之念,以一片赤诚之心叩开了古老武学的大门。
刘清波授徒,遵循的是传统方式——只演示动作,不解释原理。苗晓兰从翻子拳和竞技武术转学戳脚,初学文趟子第三路就遭遇巨大挑战。戳脚分文武各九趟,共十八趟,蕴含八十一种腿法。仅文趟子第三路,她就磨了八年光阴,方得其中三昧。而这也让她走向深沉的自我体悟。如“大鹏展翅”一式,起初她只知双臂开合伸展,忽略了腿的配合与内在劲力。自己长年累月反复揣摩再加上老师点拨,她逐渐参透了“肘护肋,手护心,抬腿进步护满门”的真谛——武学之妙,要用一生去参透。
此后她触类旁通,终将戳脚文武十八趟悉数掌握。
赛场扬名,“北腿”惊艳天下
深厚的积淀最终迎来了绽放。
2003年,在沧县一次武术比赛上,尹炳武推荐苗晓兰参赛。苗晓兰初试锋芒便斩获双金。当时,她已43岁。
2004年,苗晓兰给武术界带来了真正的震撼。在全国“武乡比赛”中,她演练的戳脚竟让资深评委们茫然——不知其名,不识“戳”字。2个月后,她入选国家队,代表中国征战世界传统武术比赛。当刚劲凌厉的戳脚腿法展现于世界舞台,一位评委激动地说:“都说‘南拳北腿’,戳脚是‘北腿’的代表呀!”这次比赛,她一举夺得戳脚、阴手枪两项“第一”。
2006年,她破例再度出征第二次世界传统武术比赛,成功卫冕,成为沧州连续两次登顶世界级赛场的武者。
这一系列辉煌战绩,不仅为她赢得了“戳脚女侠”的盛誉,更让隐身民间的戳脚拳种,获得了国家武术界的权威认可。在第二次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,当时的中国武术队总教练夏柏华跟她说,20世纪70年代,自己曾带队挖掘整理全国传统武术,那时还没有发现这个拳种。
沧州武术名师齐保卫是发现和力推苗晓兰外出参赛的伯乐之一。他感慨:“现在全国都在练戳脚,可以说戳脚是晓兰带出去的。她把这个古老的地方拳种带到了全国,带到了世界。”一时间,央视多次采访、全国各地及外国武术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求学……
苗晓兰武馆一侧的墙上挂着数十枚金牌,记录着她半生征战的辉煌战绩。从43岁至今的20多年时光里,苗晓兰驰骋武术赛场,身经百战,百战百胜。她演练的戳脚、阴手枪、鸳鸯剑,风格特点鲜明。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,苗晓兰依然有傲视群雄的实力。
1999年,苗晓兰创办晓兰武校,决心让戳脚生根发芽。传承之路一如她习武般布满荆棘。然而心血终未白费,蒋芳芳、裴琳娜、刘子豪、胡亚卓等一批批弟子陆续在各大赛事中摘金夺银。学武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。他们或考上大学,或进入专业队,或成了武术领域的学者。戳脚,也因此传向了全国。
横遭车祸,困境难挫侠女心
优秀武师大多经历过年轻时叱咤赛场的风光,中年后依然能逐鹿武林的习武者固然有之,但45岁之后还能保持刻苦训练、上赛场、摘金牌的武者,恐怕就不多了。尤其是患重病后,还能重返赛场、摘得桂冠的武者,就更加凤毛麟角了。
在这凤毛麟角的武者中,苗晓兰可谓是一个传奇。
2019年,苗晓兰从欧洲进行武术讲学回来不久,一辆疾驰的轿车将她撞倒,她的头部重重着地。
当时她颅内淤血大如拳头,随时有生命危险。医生坦言,即便手术成功,苗晓兰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。
多年习武锤炼的“钢筋铁骨”支撑苗晓兰闯过了生死关。手术后,她身体恢复的速度惊人,15天后,就出了院。
就在众人以为苗晓兰要告别武坛时,出院一周后,她竟又出现在了练武场上。此时,经过开颅手术后,她的头发只长出了一点儿毛茬儿。很多人看到这一幕都哭了。她却笑着说:“在家闷得慌,看你们练武才有意思。”
她像原来一样严格要求学生,一个动作不过关都不行。那时,她的胳膊、肩膀、腿等都受了重创,无法亲身示范,只能让练得好的弟子代劳。
那段时间,她和学生们都心照不宣:武术段位考试即将到来,她要在最后关头,助孩子们一臂之力。
20多天后,孩子们顺利通过了考试,而她也能进行简单的恢复训练了。众人担心戳脚过于暴烈,劝她改练健身气功。她尝试了一段时间,终究还是拾起了那深入骨髓的戳脚。
身手不如以往了,她就闭目在心里练。原来练得不顺畅的地方,竟然豁然开朗。2020年,她出现在浙江浦江影视拍摄基地,成为这里的武术指导。
后来,沧州体育局领导见到她练武后,点名让她参加2023年的全国“武乡比赛”。时隔4年再登赛场,戳脚、阴手枪,两个项目,两个“第一”,在为沧州代表队争得荣誉的同时,她也完成了自我生命极限的又一次超越。
此后,她连续参加了2024年、2025年全国“武乡比赛”,连连斩获金牌。武术界熟悉她的人说,“戳脚女侠”谱写了新的武林传奇。
茶香袅袅中,苗晓兰起身与弟子蒋园拆解戳脚招式——高踢低踢的攻防要义,连环鸳鸯腿克敌制胜的实战精髓……一招一式里,蕴藏着人体力学、格斗智慧乃至生命哲学。当鸳鸯剑在她手中化作寒光匹练,阴手枪舞出呼啸之声,记者才明白,真正的武者为什么这么痴爱武术,并为之求索一生。
现在,她对武术的情感更真挚,对武术动作的体悟更深了。她说,习武者不是练给别人看的,好不好,对不对,更多的时候,需要自己来评判。自己原来练鸳鸯连环腿时,总感觉脚下不够稳。毫厘之间,外人难以察觉,只有自己明白。今年备战“武乡比赛”时,她终于领悟到下盘稳定的秘诀。那一刻,她像个孩子似的,开心极了。
采访结束后,推开那扇斑驳的香油坊老门走出来的瞬间,记者忽然意识到,这扇门里藏着的,不仅是一座武馆,还有苗晓兰那颗坚韧的向武之心。正是这颗心,让古老的武术迸发出耀眼的光芒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